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0:07    次浏览
新形势下,习总书记发出了深入发展经济改革创新的进军令,市老科协团结广大老科技工作者从学习理论到结合实际认真探索,发挥其优势,发挥其专长,为新一轮经济改革和创新发展做贡献。他们发扬老科技工作者“燃烧自己、温暖社会、不求索取、无私奉献”的精神,自觉的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、市、区委关于推进供给侧改革决策部署上来。他们搞好调研,发挥“智囊团”“参谋部”的作用。给政府决策当好参谋。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积极开展科技咨询、科技服务、调查研究工作,发挥老科协各专委会的作用,动员各专家、学者紧紧围绕全面振兴发展的新局面的精神,了解市情,选准课题,在全力优化产业结构、全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、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、全力推进平安向阳建设上下功夫,搞好专家建言。在提供科技服务,促进科学发展方面再做贡献。彻底摘掉“原字号”的帽子□齐永清我市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要围绕粮经饲统筹、农牧渔结合、果菌蔬匹配、种养加一体、一二三产融合做文章。通过农业生产方式的有效转变和农产品结构的有效调整,彻底摘掉“原字号”的帽子,使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。在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上创新产能。佳木斯是农业大市,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,确保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,必须把国家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的战略目标化、方案化、项目化。在“藏粮于地”上,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构建永久基本农田,大力推进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。积极争取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化学投入品零施用示范项目,推行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和农药、化肥、除草剂“三减”计划,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技术,积极施用可降解农膜,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。依托三江连通工程,提高水稻种植面积和江水灌溉面积,集中力量建设“百公里绿色水稻长廊”和“百万亩优质水稻示范带”。在“藏粮于技”上,重点发挥好省驻我市六个科研院所科研资源的最大效益,让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领域创新中起到引领作用。应组织科技联盟,集聚科技要素,着力推广优质高效作物、优质专用品种、领先科学技术等,把“藏粮于技”落到实处,最大程度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。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创新产业。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促进农业与农产品加工、流通服务业有机结合,拉长产业链,延长增收链,提升价值链,形成接二连三的产业链。要发展产业联盟,培育壮大产业化大型龙头企业,依托大品牌和大项目带动,加快推动农产品规模化种植、标准化生产、专业化加工,扩大产业规模、延长产业链条,形成产业集群,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。要推动产业交叉融合发展,把种养业、加工业、营销业、服务业等紧密连接起来,让涉农产业的潜能释放最大化,着力解决“粮头工尾”、“农头工尾”的突出问题。 在“互联网+”上创新业态。“互联网+”已成国内外各领域拓宽营运渠道的重要抓手,我市要彻底解决“种强销弱”和粮产量高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,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破解相关难题。通过“互联网+农业”、“互联网+技术”、“互联网+金融”等新业态,打通农村信息流、物流、资金流等环节,降低成本,畅通销售渠道。充分发挥“互联网+”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,将业态创新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,重构农业产业链,搭建创新服务平台,提升农业经济的生产力和创新力。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,挖掘数据价值带来的作用,促进农业智能管理和服务,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。在“互联网+”上,汤原县开了好头,由民间筹资2000万元,在全省首创美丽乡村网络公司,打造全县电商平台,计划全县村村通。各地应予参照,各有关管部门应予扶持。在土地流转与经营上创新规模。全面开展土地确权颁证工作,加速土地规范流转进程,把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、农业服务主体培育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机结合起来,促进全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,推进联合经营、合作经营、股份经营等多种方式发展进程。树立龙头企业带动、专业合作社引领、农机合作社入股、经营大户示范等多种规模化种植和养殖典型,把农业生产现代化、农民合作规范化、生产过程科技化、生产服务社会化有机结合起来,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,推进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创新标准。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理,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向有机绿色食品升级,打造绿色、有机食品强市。目前,我市总共有绿色食品企业46家,标志138个;有机食品企业7家,标志13个。总的看,有机绿色食品的加工企业和认证数量偏少。市里应比照相关市(地)作法,由市财政划拨专项资金,奖励有机、绿色食品标志认证,支持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,加快把大粮仓,变为绿色粮仓、绿色菜园、绿色厨房的步伐。在品牌建设和市场开发上创新活力。在品牌建设上,我市农产品现有驰名商标2个,著名商标10个,国家地理标志6个,与品牌大而多的市(地)比、与我们自己的优势农业比,没有充分显现品牌效应,应加大品牌整合与创建力度,打破封闭、狭隘和各自为战意识,举全市之力,整合原品牌、创建新品牌、挂靠大品牌,靠品牌的影响力和牵动力,提振我市农产品名望。在市场开发上,突出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现代农产品物流网络建设,创新农产品交易方式。重点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流通领域延伸,整合优质农产品资源,推进电子商务、农超对接和绿色食品专卖店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,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,突破“种强销弱”的瓶颈,由“种的好”向“卖得好”转变,倒逼“种得更好”,进而卖的更好。